对越反击战中的121师:前期屡遭越军暗算后期打得越军尸横遍野

发布时间: 2025-02-26 05:33:57 |   作者: 云开体育官网登录

  1979年的对越自卫反击战中,121师的经历堪称跌宕起伏。战争初期,这支威名赫赫的部队竟屡屡遭到越军暗算,不仅损失惨重,甚至一度与上级失去联系,让41军军部都以为他们全军覆没。然而,就是这样一支在开战之初似乎处处受制的部队,为何在战争后期能在纳隆一战中,让越军闻风丧胆?为何一场战斗就能让越军尸横遍野,甚至连越军士兵都在日记中写下"没有活路"的绝望?121师究竟经历了怎样的转变?又是用什么样的战术,让嚣张的越军312师183团吃尽了苦头?

  1979年2月17日夜,121师随军后勤部队正在向宗梅地区推进。天色已晚,山间雾气弥漫,能见度极低。后勤部队携带着大量的军需物资,队伍延绵数公里。

  就在后勤部队通过宗梅吊桥时,伏击已久的越军突然发动了攻击。越军早已对这条补给线了如指掌,他们选择在吊桥这个无法快速展开的地形发动突袭。密集的枪声在山谷中回荡,手榴弹在桥面上接连爆炸。

  补给队伍的电台在第一时间就被越军点射打坏,大量的粮食弹药和通讯设备落入敌手。随军指战员和支前民工伤亡惨重,仅这一次伏击就造成了数十人的伤亡。

  就在当晚,121师的另一支后勤队伍在通农铁矿附近的魁剥山谷遭遇更大规模的伏击。越军早已派出便衣特工混入队伍,他们对我军的行军路线了如指掌。

  这次伏击来得更加突然。深夜里,越军特工趁着我军战士短暂休整的机会,悄悄潜入营地。他们打着手电筒,装作是我方的通讯员,喊着"首长找你",将各个岗哨的战士骗离岗位。

  随后,埋伏在四周的越军主力突然发起猛烈攻击。师政治部副主任王子富正在查看地图,还未来得及做出一定的反应就中弹牺牲。后勤梯队800多人在这场伏击中伤亡200多人。

  更为严重的是,随同后勤梯队行动的师后方指挥部,在混乱中以为遭到敌军主力包围。为防止重要军事信息泄露,他们不得不销毁了电台密码本。这一决定直接引发121师与41军军部失去联系。

  接下来的几天里,41军军部一直在焦急地等待121师的消息。然而,无线电里只有令人不安的沉默。军部的首长们甚至一度认为121师已经全军覆没。

  2月24日,噩梦再次降临。121师363团派往班俊的运粮队遭到越军伏击。这支运送粮食弹药的队伍刚刚经过一处隘口,就遭到了早已埋伏的越军突袭。激烈的战斗中,团副参谋长和二营长英勇牺牲,180多名指战员伤亡。

  这些接连不断的伏击,不仅造成了重大人员受伤或死亡,更切断了121师的补给线。前线的部队弹药告急,战士们慢慢的开始挨饿。有的连队不得不宰杀驮马充饥,艰难维持战斗力。

  面对我军的强大火力,越军深知正面交锋必败无疑。他们充分的利用地形优势,采取了一套令人防不胜防的游击战术。这支在丛林中打了几十年游击战的军队,正用他们最擅长的方式与周旋。

  在山区作战,越军经常以5到10人的小分队形式活动。这些小分队不携带任何重武器,每人只配备一支步枪和几颗手榴弹,靠着对地形的熟悉,像幽灵一样在丛林中穿梭。

  在宗梅地区的战斗中,越军就曾经使用过一个令人印象非常深刻的战术。他们先派出便衣特工混入当地百姓中,暗中观察的行军路线和休整地点。这些特工们往往装扮成普通农民,在田间劳作时实则在绘制部队的行动轨迹图。

  特工们发现,121师的补给车队每到傍晚大部分会选择在水源充足的地方休整。于是,越军提前在这些可能的休整点周围布置了大量的狙击手。这些狙击手往往只有两到三人一组,却能给养路大队造成极大的困扰。

  在通农铁矿附近,越军更是玩了一个高明的伎俩。他们发现后勤部队经常需要派出侦察兵查看前方路况。于是,越军特工便装扮成的侦察兵,打着手电筒在路边装作是在查看地形。每当我军运输车队经过时,这些"假侦察兵"就会用手电筒给藏在暗处的越军部队发出信号。

  越军不仅在战术上狡猾,在武器使用上也别出心裁。他们喜欢在我军必经的山路上布设简易地雷。这些地雷往往是用竹筒制成的,装上铁钉和火药,一旦触碰就会爆炸。这种竹筒地雷虽然威力不大,但却能有效延缓我军行军速度。

  在高地战斗中,越军更是发明了"地洞战术"。他们在山顶预先挖好地洞,每个洞口都不大,仅容一人钻进钻出。当我军炮火覆盖时,越军就躲进地洞里。等炮火一停,他们立即从地洞里钻出来,用轻机枪扫射我军进攻的部队。

  越军还有一个特点,就是从不恋战。一经发现我军主力部队接近,他们就会立即分散撤退。他们的撤退路线往往事先就已经计划好,沿途还会布设诡雷和暗堡,延缓追击部队的速度。

  一个越军连长被俘后交代,他们的战术原则就是"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跑"。他们经常派出小股部队佯装进攻,实则是在试探我军的火力配置。一经发现我军火力点的位置,他们就会立即撤退,并将这些情报通报给后方的炮兵部队。

  在与121师的多次遭遇战中,越军从始至终坚持这种游击战术。他们从不与我军主力正面交锋,而是专门寻找后勤补给队这样的薄弱环节下手。这种战术虽然没办法取得决定性胜利,却可以有明显效果地消耗我军的战斗力,并在某些特定的程度上影响我军的作战进程。

  连续遭受打击的121师,在2月底迎来了最困难的时期。由于补给线被切断,前线部队的粮食储备几乎耗尽。一位老班长回忆说,那几天里战士们每天只能分到半个玉米饼,有时甚至要靠野菜充饥。

  在班俊地区,一个连队整整三天没有接到补给。连队的马匹因为缺乏草料,已经瘦得皮包骨头。最后,连队不得不忍痛宰杀了两匹战马,将马肉分给战士们充饥。

  但比饥饿更令人担忧的是弹药短缺。一位机枪手说,那时候每个战士只能带着最后一个基数的弹药,每次交火都要精打细算。有的步兵班甚至开始捡拾战场上的越军子弹,用来填充自己的弹夹。

  就在这种困境下,121师的指挥员们开始寻求突破。师参谋长张普岳,这位参加过解放战争的老兵提出了一个大胆的设想:既然越军善于打游击,那我们就用反游击的战术对付他们。

  张普岳的方案很快得到了采纳。首先,他将各营连的行军队形做了调整。每个连队都派出一个班的兵力,专门负责搜索周围的可疑地形。这些搜索班不扛枪,而是携带手榴弹和工兵铲,专门负责排查地雷和暗堡。

  其次,121师改变了宿营方式。以往部队晚上都喜欢在水源充足的地方安营,现在则采取分散宿营的方式。每个排都要选择在背风的山坡上扎营,并在四周布设岗哨。

  第三个改变是通信方式。由于多部电台被毁,121师开始采用联络员传递信息。这些联络员都是从当地招募的向导,他们熟悉地形,能够在山间小路上快速穿行。为避免越军渗透,每个联络员都配发了特殊的信物。

  在火力配置上,张普岳也做出了调整。他将各营的重机枪集中起来,组成机动火力组。这些火力组不再跟随步兵行动,而是选择制高点设置火力点,为步兵提供火力掩护。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张普岳还创造了一种"诱敌深入"的战术。他让部队故意暴露出补给车队的行军路线,但在预设阵地上布置了大量的火力。当越军前来袭击时,就会陷入我军的火力包围圈。

  这种新战术在361团首次得到了检验。3月1日,361团在通往纳隆的路上设下了一个陷阱。他们派出一个运输连,装作是送补给的样子在山路上行进。

  果然,越军上当了。当越军的一个小队摸上来准备偷袭时,早已埋伏好的361团官兵立即展开反击。这次遭遇战中,共歼灭越军一个排,缴获步枪15支,机枪2挺。

  这次胜利极大地提振了全师官兵的信心。更重要的是,121师找到了对付越军游击战术的有效办法。接下来的几次遭遇战中,越军再也没能得手,反而多次落入121师的包围圈。

  3月8日的黄昏,121师的指挥部帐篷里灯火通明。张普岳和各团主要指挥员围着一张泛黄的地图,反复推演着明天的战斗部署。这一仗,必须一击即中。

  为了这场战役,121师做了充分准备。从三个团各抽调一个营的精锐,再配上5个炮兵营,组成了一支强大的突击群。这支突击群的火力配置,堪称121师建军以来最强。单是122毫米榴弹炮就有24门,85毫米加农炮更是多达54门。

  战前,张普岳给各部下达了死命令:无线电一定要保持绝对静默,直到战斗打响;各营必须在天黑前进入指定位置,严禁暴露行踪;炮兵观察员必须跟随主攻营行动,确保炮火精准。

  3月9日凌晨,漆黑的夜色中,361团2营的尖刀排已经悄悄潜伏到越军阵地前沿。越军此时正在生火做早饭,丝毫没有察觉到危险的临近。

  上午9点整,一声信号弹划破天际。顷刻间,数十门大炮同时开火,密集的炮弹如雨点般落在越军阵地上。越军的临时工事在猛烈的炮火中支离破碎,惨叫声此起彼伏。

  炮火覆盖刚一结束,361团2营的突击队就发起了冲锋。4号、5号高地上的越军还没有来得及从炮击的震撼中缓过神来,就被我军突击队占领了阵地。

  然而,7号高地上的越军火力点却异常顽强。这里的越军早已在草丛中布设了多个暗堡,重机枪和迫击炮的火力封锁了所有进攻路线。我军的一个排长中弹牺牲,进攻一度受阻。

  关键时刻,我军炮兵再次发挥了及其重要的作用。122毫米榴弹炮调转炮口,对7号高地实施了精确打击。炮弹的爆炸声中,夹杂着越军慌乱的叫喊声。

  一位参加过战斗的战士回忆说,当时炮弹落点离我军突击队伍不到50米。按照常规作战条例,这样的一种情况下应该立即撤出炮火覆盖区。但突击队员们却大喊着"继续打!继续打!",趁着越军被炮火压制的机会,一个箭步冲上了7号高地。

  在7号高地的争夺战中,一名叫刘德林的班长表现尤为突出。他端着冲锋枪,不顾敌人密集的火力,直接冲到越军机枪掩体前。其他战友趁机用手榴弹和爆破筒清除了这个顽固的火力点。

  到傍晚时分,战斗进入最后阶段。越军的183团被打得七零八落,残余人员被围困在12、13、14号高地上。面对我军的优势火力,越军的抵抗已经完全失去了意义。

  就在这时,越军的援军从纳隆桥方向开来。但他们刚一靠近桥头,就遭到了我449团的猛烈打击。与此同时,我361团1营也炸毁了纳隆大桥,彻底切断了越军的援军通道。

  3月10日的清晨,当第一缕阳光照进纳隆战场时,121师的战士们被眼前的景象震撼了。整个战场上到处都是越军的尸体,光是地面上就找到了307具。更多的越军尸体被发现在山洞里、战壕中,还有一些掉进了河里,数量已无法统计。

  在7号高地的一个战壕里,战士们发现了一本被鲜血浸染的笔记本。这是一名越军副连长的战地日记,最后一页写于战斗开始前的晚上。日记中写道:"我打过很多仗,从没有这样严酷,中国军队站着射击投弹,连续冲锋,连长阵亡,我也没有活路……全连只剩下6个人了,其他人全被炮弹炸死了。"

  在打扫战场时,121师的战士们缴获了大量武器装备。光是各型就有200多支,还有十几门迫击炮和大量弹药。这些装备中,不少都是美式装备,显然是越南从前南越军队那里缴获的。

  一位参加战斗的老战士后来回忆说,在一个山洞里发现了越军的伙食账本。账本显示,被歼灭的这支越军部队原本有417人,每天的大米定量是每人700克。但到了3月8日,账本上只剩下268人的伙食记录,这说明在之前的战斗中,这支部队已经损失了大约150人。

  在俘虏中,有一名越军中士班长的话格外引人注目。他说:"你们的炮打得又猛又准,我们都抬不起头来。好多战友还没搞清楚你们是从哪个方向进攻,就已经被炸死了。"这个班长的左臂被炮弹炸断,右腿也中了弹片,但他说自己已经很幸运了,因为他所在的掩体里一共有7个人,现在就只剩下他一个还活着。

  纳隆之战的胜利,让越军对121师的"回马枪"战术产生了深深的忌惮。在之后的撤军过程中,越军再也不敢轻易尾随袭扰。原本叫嚣着要"反击"的越军312师,这时候却像是销声匿迹了一般。

  3月15日,121师开始按计划有序撤军。与入越时的遭遇不同,这次撤军过程异常顺利。越军不但不敢上前骚扰,反而处处躲着121师走。当地的向导说,越军现在一听说是121师过境,就赶紧躲得远远的。

  在撤军途中,121师的部队经过了当初遭遇伏击的宗梅吊桥和魁剥山谷。此时的山谷依然残留着战斗的痕迹,但已无了越军的踪影。

  3月20日,121师最后一支部队安全撤回国境。当年轻的战士们再次踏上祖国的土地时,他们已不再是两个月前那支遭受伏击就手忙脚乱的部队了。他们用实战证明了自己的实力,也用胜利告慰了在战斗中牺牲的战友。